「Second source(PCBA替代零件)導入」大多意味著一個零件要有兩個以上的供應商,而導入second source的目的不外乎,解決欠缺料、降低材料成本、提高談判籌碼、替換不適任供應商、優化產品品質…等。
不過根據深圳宏力捷的了解,導入「
PCBA替代零件」這項工作在大部分公司內似乎都是一項吃力又不討好的任務,因為這項工作通常有其急迫與時效性,但是,一個不小心又可能造成產品的品質問題,讓公司損失慘重,可是大老板們卻又不是很重視這些工程師在做些什么,應該說大老板們眼中只看到降價,而選擇性忽略了品質,再說,降價的所有功勞似乎都被采購部門拿走了,工程師們做得要死要活,驗這個驗那個,沒有人關心狀況,只有關心什么時候有結果,所以「做得好應該(沒有績效),做不好活該」就變成這些負責「PCBA替代零件」team的痛。
在PCBA電子組裝工廠待久了就會發現,有些重要零件的交期就是很久很長,尤其是一板一眼的日本零件商,而且其交期(lead-time)及價錢都很硬,比如說陶瓷電容(MLCC)、連接器(Connector)的交期從40~80天都有,可是只要一換成臺商或陸商,交期及價錢馬上就降下來,但是品質也跟著下降。無奈!
在商言商,如果我是該零件的獨家供應商,通常表示這顆零件只有我能做,或是我的能力比別人強做出來的東西比別人好,賣價當然由我說了算,就像「大立光」賣給Apple的鏡頭,或是早期賣觸控面板的「辰鴻」,可是一旦有別的供應商也可以做出同樣規格的零件,有了競爭對手,價錢就會被迫降低,否則就會拿不到訂單。
另外,有些零件使用「替代料」也是不得不做的事,尤其是一些壽命比較長的產品,經常會發生零件供應商要終產(End Of Life)某個零件,比如說電源管理IC(PMIC)、記憶體IC(DDR)、振蕩器(Crystal)…等,而且還沒有同規格的零件,或是規格相同但零件包裝與原本的不一致,這時候就不得不趕快尋找其他零件供應商的零件,或是變更設計來符合新的零件規格。
所以,你說「替代料導入」該不該做?何時做?
深圳宏力捷覺得「替代料導入」是不可避免的生產之惡,而且當然應該要去做,只是該如何做才是重點。另外,深圳宏力捷也認為「替代料導入」的最佳時機應該是在新產品進入量產前的最后一次試產時,因為:
這個時候的產品幾乎已經處于成熟階段,設計上原則上不會再做什么大變動。
替代料(Second Source)零件可以跟主要零件(Primary Source)獲得相同的驗證條件,比較不會造成巨大的差異。
研發階段就把替代料驗證完畢是最省時省力的,否則后面接手的人不一定可以清楚知道研發時碰到的問題,也不一定了解有哪些重點需要注意。
還有,替代料供應商的審核也是一門學問,因為如果選到了一家品質控制有問題的供應商,不但所有替代料的好處都沒撈到,還可能造成產品的品質問題,甚至影響到出貨,日后有空再來談這一塊。供應商除了要審核品質外還要對其技術能力做評比,就以電路板(PCB)來說那些供應商可以作到細間距(3mil/3mil, 2mil/2mil)、可以做多少層數、 HDI(High Density Interconnect)能力等都應該要記錄清楚。
當然,就算新產品階段已經把大部分替代料都做好了,但還是會有漏網之魚,而且有時候也很難說得準何時廠商會把某顆零件終產,所以后續的替代料要求還是會不時出現,除非我們的產品也終產了。
深圳宏力捷推薦服務:PCB設計打樣 | PCB抄板打樣 | PCB打樣&批量生產 | PCBA代工代料